一、計算依據(jù)及參考
依據(jù)《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(guī)程》(JGJ55-2000)(J64-2000)以及《建筑施工手冊》(第四版)。
二、混凝土配制強度計算
混凝土配制強度應按下式計算:
fcu,0 ≥ fcu,k+1.645σ
式中:
σ----混凝土強度標準差(MPa),取σ = 2MPa;
fcu,0----混凝土配制強度(MPa);
fcu,k----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(MPa),取fcu,k = 35.000MPa;
經過計算得:fcu,0 = 35.000 + 1.645 × 2 = 38.290MPa。
三、水灰比計算
混凝土水灰比按下式計算:
W/C=αa×fce/(fcu,0+αa×αb×fce)
式中:
αa,αb──回歸系數(shù),由于粗骨料為碎石,根據(jù)規(guī)程查表取 αa = 0.46,αb = 0.07;
fce──水泥28d 抗壓強度實測值(MPa),取36.725MPa;
經過計算得最大水灰比:W/C=0.46 × 36.725/(38.290 + 0.46 × 0.07 × 36.725) = 0.428。
實際取水灰比:W/C=0.428。
四、用水量計算
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確定,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
1.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確定
水灰比在0.40~0.80范圍時,根據(jù)粗骨料的品種(碎石),粒徑(16mm)及坍落度(10~30mm),其用水量按下表選取:
實際未摻用外加劑時用水量mw0=200kg/m3。
2.摻外加劑時的混凝土用水量計算:
mwa= mw0(1-β)
式中:mwa──摻外加劑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(kg/m3);
mw0──未摻外加劑時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(kg/m3);
β──外加劑的減水率,取β=10%。
計算得:
mwa=200×(1-0.100)=180.000kg/m3。
五、水泥用量計算
基準混凝土每立方米的水泥用量可按下式計算:
mc0= mw0/(W/C)
經過計算,得mc0=200/0.428 = 467.290kg/m3。
六、粗骨料和細骨料用量的計算
混凝土合理砂率按下表確定:
實際砂率βs=26%。
混凝土粗骨料和細骨料基準用量的確定,采用體積法計算,計算公式如下:
其中:mc0──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(kg/m3);
mg0──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(kg/m3);
ms0──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細骨料用量(kg/m3);
mw0──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(kg/m3);
ρc──水泥密度(kg/m3),取3000kg/m3;
ρg──粗骨料的表觀密度(kg/m3),取2650kg/m3;
ρs──細骨料的表觀密度(kg/m3),取2620kg/m3;
ρw──水密度(kg/m3),取1000kg/m3;
α──混凝土的含氣量百分數(shù),取α=1。
以上兩式聯(lián)立,解得mgo=819.105kg/m3,mso=851.869kg/m3。
七、混凝土配合比的計算
混凝土的基準配合比──水泥:砂:石子:水 = 467:852:819:180。
或重量比──水泥:砂:石子:水 = 1.00:1.82:1.75:0.39。
泵送混凝土現(xiàn)澆施工計算
一、計算依據(jù)及參考
依據(jù)《建筑施工計算手冊》江正榮著,《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(guī)程》JGJ/T 10-95。
二、計算公式
(1) 泵車數(shù)量計算公式
N = qn / (qmax ×η)
(2) 每臺泵車需攪拌車數(shù)量
n1 = qm ×(60 × l / v + t)/(60 × Q)
qm = qmax × η × α
(3) 泵車的最大輸送距離計算公式
Lmax = Pmax × r / [(2 × (k1 + k2 × (1 + t2/t1) × V0)) × α0]
k1=(3.00-0.01S)×102
k2=(4.00-0.01S)×102
(4) 配管水平換算長度計算公式
L=(l1 + l2 + ...) + k(h1 + h2 + ...) + fm + bn1 + tn2
式中:
N----混凝土輸送泵車需用臺數(shù)(臺)
qn----計劃每小時混凝土澆筑數(shù)量(m3/h)
qmax----混凝土輸送泵車最大排量(m3/h)
η----泵車作業(yè)效率,一般取0.5 -0 .7
n1----每臺泵車需配攪拌運輸車的數(shù)量(臺)
qm----泵車實際平均輸出量(m3/h)
Q----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容量(m3)
l----攪拌站到施工現(xiàn)場往返距離(km)
v----攪拌運輸車車速(km/h),一般取30
t----一個運輸周期總的停車時間(min)
α----配管條件系數(shù),可取0.8 -0.9
Lmax----泵最大水平輸送距離(m)
Pmax----混凝土泵產生的最大出口壓力(Pa)
r----混凝土輸送管半徑(m)
k1----粘著系數(shù)(Pa)
k2----速度系數(shù)(Pa/m/s)
S----混凝土坍落度(cm)
t2/t1----分配切換時間與活塞推壓混凝土時間之比,一般取0.3
V0----混凝土拌合物在輸送管內的平均流速(m/s)
α0----徑向壓力與軸向壓力之比,對普通混凝土取0.90。
三、計算參數(shù)
(1) 混凝土澆灌量qn=90m3/h
(2) 泵車最大排量qmax=25m3/h
(3) 泵送作業(yè)效率η=0.6
(4) 攪拌運輸車容量Q=6m3
(5) 攪拌運輸車車速v=30km/h
(6) 往返距離l=10km
(7) 總停車時間t=45min
(8) 配管條件系數(shù)α=0.9
(9) 泵車的最大泵壓Pmax=4.71×106Pa
(10) 混凝土平均流速V0=0.56m/s
(11) 混凝土坍落度S=18cm
(12) 混凝土輸送管半徑r=0.0625m
(13) 水平配管的總長度 l1 + l2 + ...=120m
(14) 垂直配管的總長度 h1 + h2 + ...=10m
(15) 軟管根數(shù) m=1
(16) 彎管個數(shù) n1=2
(17) 變徑管個數(shù) n2=3
(18) 每米垂直管的換算長度 k=3m
(19) 每米軟管的換算長度 f=20m
(20) 每米彎管的換算長度 b=12m
(21) 每米變徑管的換算長度 t=16m
四、計算結果
(1) 混凝土輸送泵車需臺數(shù)N=6臺
(2) 每臺輸送泵需配備攪拌運輸車臺數(shù)n1=1臺
(3) 共需配備攪拌運輸車:6臺
(4) 泵車最大輸送距離Lmax=291.989m
(5) 配管的水平換算長度L=242.000m
經過計算得到最大水平輸送距離291.989m,大于配管的水平換算長度242.000m,滿足要求!
STAAD.Pro標準分析方法為一系列項目提供基本的結構和分析要求,它具有高度靈活的建模環(huán)境、應用廣泛的設計規(guī)范、數(shù)據(jù)互用性的開放式體系結構和質量保證,能夠分析受靜力荷載、動力響應、風力、地震及移動荷載影響的所有結構,并可為塔、涵洞、工廠、橋梁、體育館和海上結構等所有項目類型提供FEM分析和...
BIM技術正逐漸被中國的工程界人士認識與應用。但市場調查表明,目前建筑師接受和應用BIM技術的深度和廣度遠遠大于結構工程師。本文將以筆者在BIM技術工具軟件Autodesk Revit Structure應用中的實踐經驗和體會,闡述BIM技術在結構設計中的問題,探討B(tài)IM技術在結構工程設計的具體實施和應用中的有效方法、...